北京时间10月3日,2025年ATP1000上海大师赛男单第二轮,38岁的赛会4冠王、4号种子德约科维奇对阵37岁的前美网冠军西里奇。在本场大满贯冠军对决当中,德约科维奇以7-6(2)和6-4连赢两盘比赛,最终德约科维奇总分2-0战胜西里奇晋级32强,取得生涯对西里奇交锋第20胜,也取得了他在上海大师赛的第40胜。
获胜的德约科维奇创造了一项新的网坛纪录——他以38岁133天的年龄,成为了在ATP1000大师赛级别赛事中击败大满贯冠军最年长的球员。
当所有人以为38岁的德约科维奇已经彻底告别为期两周的ATP1000大师赛、专心备战大满贯和年终荣誉战时,他突然宣布:我回来了,上海见! 没错,这位四届上海大师赛冠军、网坛常青树德约科维奇,又一次出现在了参赛名单上。这消息一出,让所有人“措手不及”——“他不是说不喜欢两周赛程吗?”
“他们肯定花了大价钱!”当德约科维奇确认空降上海的消息传来,几乎所有人的第一反应都是这个。毕竟,在38岁的年纪,一个刚刚拿下第24个大满贯、明确表示要多陪家人的巨星,有什么理由会不远万里来打一站大师赛?
但是,主办方、久事体育董事长杨亦斌说:“德约团队主动表达了参赛意愿,我们没有支付出场费。”
那么,小徳究竟为何而来?
他在赛前新闻发布会上说:“上海的球迷很有激情,包括在这里练习的时候,很多人兴奋地喊我名字,表现出他们对我的支持、对我的激情、对我的爱。我在这里感到非常受欢迎,这也是我愿意来到这里的最大原因,就是因为这样,我感觉在这里打比赛就像在家里一样。这里感觉是在我的祖国之外,给我最多支持的地方了。”
除了这些发自肺腑、但又每年重复的“感情牌”外,德约科维奇在最后时刻选择来到上海,也有他自己参赛计划的认真斟酌和考虑。
美网半决赛后,德约科维奇曾经说:“我不再喜欢为期两周的大师赛了,这对我来说太长了。”是的,38岁的身体,早已不是20多岁时那个“铁人”了。但他也清楚,如果彻底放弃高强度赛事,状态只会越来越下滑。于是,他调整了策略:不再追求每战必争,而是选择性参赛,把大师赛当作“以赛代练”的平台。
上海大师赛恰好符合他的需求:赛程虽长,但作为种子选手首轮轮空,实际比赛场次可能只有4-5场。而且三盘两胜制给了他更多调整空间。他曾坦言:“在一周的锦标赛中,比赛间隔更合理,反而有助于我更好地应对顶尖对手。”这是一位老将不再冲锋陷阵,而是运筹帷幄,用经验弥补体能短板的“好棋”。
这盘“好棋” 背后,更藏着上海与德约跨越十余年的特殊联结。2008 年在这里斩获的首座年终大师杯冠军,被他视作职业生涯早期最珍贵的荣誉之一:“除了大满贯,那是我当年最重要的奖杯,胜利让我欣喜若狂”。从那时起,中国球迷的持续热情便成了他的精神燃料 —— 训练时此起彼伏的呐喊、赛后全场起立的鼓掌,都让他直言 “上海是祖国之外获得支持最多的地方”。这种双向奔赴的情感,让旗忠网球中心成为他无需适应的 “主场”。
赛事本身的场地特性与积分价值,也让此次参赛成为战略刚需。上海的硬地球速适中,既适配他防守反击的战术风格,又能减少对膝盖的冲击。而作为 ATP1000 级别赛事,冠军可获得 1000 积分对锁定年终总决赛资格至关重要,2024 年正是凭借上海亚军积分,他才顺利跻身都灵赛场。面对辛纳、阿尔卡拉斯等新生代对手,他亟需通过高强度实战打磨战术 —— 就像日内瓦赛时通过调整发球策略(一发成功率提升至 72%)找回状态那般,上海赛场的每一场对决都是年终冲刺的 “热身课”。
更深层的动力,源于他对网球运动的责任认知。他坦言参赛不仅为奖杯,更希望“带动中国年轻人对网球的热情”。在他看来,中国深厚的球拍类运动传统,让上海大师赛成为辐射亚洲的推广核心。而三盘两胜制下与顶尖选手的交锋,既是对自我极限的挑战,也是向世界展示 “老将智慧” 的窗口。正如击败西里奇后刷新纪录时那般,他用行动证明:38 岁的传奇,仍在以自己的方式续写辉煌。
龙辉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